产品中心

我军独创的“三三制”步兵战术,为什么很少外国军队使用?
发布日期:2024-10-14 18:41    点击次数:192

冲锋号一响,战士们英勇的跃出战壕,蜂拥而上对敌人阵地发起了冲锋!但这只是影视剧中的描写罢了,更多的加入了艺术表现加工形式。真实战场上,我军步兵战术可是非常老练的,其中著名的“三三制”战术“举世闻名”。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实际战斗中,我军班组作战,一直要求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把握一个原则:不能让一发炮弹就干掉一个小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距离,不管是静止还是运动中,都是很分散的,完全不是一些电影里夸张描述的人海冲锋。

三三制的战术内容是:我军排以班为单位分成了三个梯队,一个班又分成了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以便相互接应。三人战斗小组呈箭镞式进攻队形每名士兵任务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

一个步兵班分三个小组,班长,副班长,还有一个小组长,各带一小组人行动。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针对这个情况,我军提出了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密切协同,交替掩护进攻。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步兵作战已经有一套独特的炉火纯青战术了。因此在实战中我军从来不是人海战术,我军当时就认为步兵战斗应该立足于野战,步兵作战必须运动起来。

各场战争中我军步兵经常在运动中歼敌,以眼花缭乱的穿插和侧翼攻击,进行迅猛的目标明确的短促突击,只有乌合之众才会喜欢坐那里将弹雨泼过去,等着被穿插围歼。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进攻时“三三制”战术已经很成熟了。在火力有压倒性优势的美军面前,“三三制”战术便有效地避免了人员的大量伤亡,也弥补了志愿军与美军之间的武器代差,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也能打出巨大的优势。

“三三制”战术是我军在漫长艰难的血战中总结提炼的一种独创步兵战术,这种战术动作在创立之初,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士兵之间灵活的配合,利用士兵的战术动作优势来弥补我军在单兵作战火力上的不足。

“三三制”战术在解放后的边境战争中同样大放异彩,一次边境战斗中,我军战士庞国兴、周文轩、魏应武因和部队失联,他们三人组成临时战斗小组,穿插7.5公里,五次战斗击毙敌军7人,击溃敌1个炮兵营,缴获7门火炮和大量武器物资,这一战例将解放军轻步兵的战术意识和战斗素养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三三制”战术可不是简单的分组作战而已,这种战术非常考验班组协同和士兵们的应变能力,比那些神剧导演想象的要高明得多!

但很多资料大多只是很表面的谈及其人员编组和优缺点,很少有人提过这个战术是如何在战场上实际操作的。这个看似一学就会的简单战术,其实内藏着许多外国军队学不会的秘诀。

这个战术的最大的缺点也正是其优点所在,战斗中需要士兵完全靠经验和个人机敏随时变换战斗队形以适应紧急状况,如果没有丰富战斗经验和互相熟悉的士兵,是玩不转这个战术的,这也是三三制闻名天下,却很少外国军队会使用的原因。

士兵三三制战术步兵小组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资讯